中华美食里的非遗大户:豆腐
中华美食博大精深,不仅烹饪料理的方法种类繁多、传承久远;就食材本身来说,亦有不少历史悠久、底蕴深厚的存在。它们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据着不小的份额。其中,堪称非遗大户的非豆腐莫属。
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豆腐,是华夏大地上极其常见的食材,它不仅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,素有“植物肉”之美称,还很健康、易消化、吸收率高,所以南北各地到处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豆腐制作工艺;同时豆腐在料理界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,无论是八大菜系还是四大菜系,招牌菜里都不乏以豆腐为原材料的菜品,例如川菜里麻婆豆腐、淮扬菜里的大煮干丝、客家菜里的酿豆腐……所以,一边承载着美食文化,一边传承着制作工艺,让豆腐集多项非遗于一身。
豆腐制作工艺里的非遗
据史书记载,豆腐最早出自淮南王刘安之手,大约是炼丹时意外发现的。按照推测,炼丹的方士们喜欢使用各种矿物和无机盐,结果偶然发现了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将豆乳凝固变成豆腐。宋代着名文学家朱熹诗曰:“种豆豆苒稀,力竭心已腐,早知淮南术,安坐获泉布。”并自注“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”。
,,新2会员网址(www.hg8080.vip)实时更新发布最新最快最有效的新2网址和新2最新网址,包括新2手机网址,新2备用网址,皇冠最新网址,新2足球网址,新2网址大全。
在民间,豆腐的诞生则加入了母慈子孝的演义成分。传说,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,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下整粒黄豆,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。由于他担心粉太干,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;又怕味淡,再放些盐卤,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,也就是豆腐花。淮南王的母亲吃了很高兴,病势好转,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。
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•谷部豆腐》中也写道,“豆腐之法,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”。书中还记载了豆腐的基本做法,即是将浸泡过的豆子磨成豆浆,过滤豆渣,煮沸后,加入石膏、盐卤汁或山矾叶(一种中药)、又或者是酸浆、醋淀等“点豆腐”的材料,令豆浆凝固成豆腐。
所以,安徽淮南市的淮南豆腐,被誉为“豆腐鼻祖”。淮南豆腐质地细腻、洁白如玉,将其托在手中晃动,不会散开;在汤中煮得久了,也不会沉底或碎掉,非常神奇。2014年,淮南豆腐作为“豆腐传统制作技艺”中的一种,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淮南市也成为中国唯一的豆腐传统制作技艺国家级保护地区。
2015年,安徽淮南50余名工人制作了一块超大豆腐。
随着时代发展,淮南豆腐制作也不断升级,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,豆腐生产也逐渐现代化、机械化、专业化,淮南豆腐传人们还开发出更多不同种类的豆腐制品,豆腐菜品多达400种。当地近年还多次举办豆腐文化节,豆腐已成为淮南的支柱产业之一。
网友评论